课前放电影:带着学生回顾所学教学内容,及时查漏补缺。
三步一回头:及时复习所学过的知识点,加强记忆,巩固解题技巧和方法。
错题重现讲透错题:讲透错题,通过相似题练习加强巩固,总结升华解题方法。
课堂总结:教师对整个课堂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及总结。
复习旧题引入课程:教师在讲课之前,先让学生以听、写等活动方式复习旧知识。
及时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增强学生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教学氛围。
讲授课程:新课讲解,边讲边练,每道例题进行方法总结并归纳。
布置三类作业:本节课的课后巩固练习+ .错题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
学生自编题:让学生利用变式、类比等方法出一 道小题,与教师共同探讨。
阶段性测试:对学生及时进行查漏补缺,对教学行为进行阶段性总结与反思。
备战高考三原则原则一: 知识的重组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二阶段专题复习,从本质上讲,是将学过的知识和已经具备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运用于解决问题的一种复习。
因此,专题复习不应再注重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应该本着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决的思路,去寻找所需要的、有用的方法和技能;本着消除误区和抢分的目的,将知识进行必要的拆分、加工和重组。例如:设计《高频考点》专题复习时,首先从保障学生上线率的思维主线入手,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应用的角度进行思考,形成不同于基础复习的思维方式
即目标分解的思维主线;然后进入《高频考点》内容分析,技巧介绍,让学生按照科学分析的思维主线进行有效地训练。在具体训练中,可以采用课堂提问、适当练习或小组讨论等形式。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高频考点》的理念进行思维训练和知识重组,从而在思维水平上逐步接近高考的要求。
最后,通过《高频考点》中高考实战题的例析讲解,强化学生的知识重组意识和思维线索的形成。
《高频考点》在复习策略上,较好地避免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和平面化的“专题复习”,用精心的设计,打破了知识和技能的固有结构壁垒,帮助学生进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思维状态。
原则二:能力的整合
高考改革早已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并将继续深入下去。在完成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下,学科能力的逐步培养和有针对性的训练是第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
在熟知学科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高频考点》立足于促进学生发现和建立本学科的能力结构。
在学科能力结构中,学科的思维能力是核心,是学好这门课的灵魂。让学生具备了相应的思维方法,应该说就是具备了在高考中应对各种新情境、新变化的能力,这是制胜的关键。
学科的识记能力是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能力提高的载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永远是不可少的。《高频考点》是学科方法和解题技巧的组合,是搭建在考生与考题间的“人题界面”,是直接转化考生内在积累为应试能力的催化剂,理所当然地成为师生们共同关心和高度重视的成功理念。
备战第一次月考或反思
每个学校的考试安排不尽相同,有的学校将第一次月考安排在十一放假前,有的安排在十一之后的一周,不论安排在什么时候,备考和考后反思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虽然放假时间不长,但对于考生来说,确实不可多得的自主复习时间,那么该如何进行自主复习呢?打基础!
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但打牢基础是必须的。高考的内容百分之八十都是基础知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基础稳固了保准拿高分。
怎样才能将知识点一网打尽呢?回归课本、好好听老师讲课、认真做题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因为,从每年的高考考试大纲来看,70%的考题是基础题,这就要求考生抓住基础题,从课本入手,最好的方法是把课后习题都背下来,然后根据课后习题为自己出题。
具体可操作方法,参考:按照考试大纲上的知识点,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强化。像数学基本公式定理和数学思想的归纳,语文背诵篇目和文学常识等。